
刘心长在采摘莲蓬。(本报记者 白杨 摄)
本报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夏敏
“新农人故事汇”系列报道③
枇杷黄了、杨梅熟了、桃子红了、莲蓬也丰满了,一拨接一拨的果实在山坡上、在田垄里飘香,远远近近的消费者慕名前来休闲采摘,果实供不应求。5月初以来,岳塘区荷塘街道指方村益铭家庭农场每天车来人往、应接不暇。6月30日,农场负责人刘心长介绍,这样的热闹景象将一直延续到10月底,100余亩生产基地出产的20多种时令水果及其他农产品无一需要出村销售。
打工仔异地创业栽种杨梅
刘心长是益阳市安化县人,1996年,他的哥哥刘心国来潭务工,有缘在荷塘街道指方村娶妻成家。2002年冬初,刘心国将酝酿已久的创业计划与远在浙江务工的刘心长协商,两人一拍即合。这个计划是,兄弟俩共同流转刘心国岳父家10余亩荒山,栽种果树、林下养鸡,兼顾养猪,搞立体综合种养、生态循环农业。
“我的老家盛产柑橘、香梨等多种水果,几乎家家户户有果园。我们从小耳濡目染、参与劳作,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实践经验和市场信息,在浙江打工时,我就对当地的东魁大杨梅产生了浓厚兴趣,很想引种回家栽培。”刘心长说,哥哥的创业计划正合他意,于是立马联系种苗基地,辞工到湘潭与哥哥携手创业。
万事开头难。由于当时挖机作业还未普及,在杂草灌木丛生的荒山坡上清表、整地,完全依靠人工刀劈锄头挖,白手创业的兄弟俩舍不得花钱雇人,只得夜以继日地苦干。整整忙碌了一个冬季,终于将一棵棵东魁大杨梅幼苗栽种到位,开辟出10余亩错落有致的果园。
攻坚克难实现扩大再生产
果树成林需经年之功,“以短养长”是明智之举。自2003年起,刘心国、刘心长通过多种途径系统学习规模化果树栽培、畜禽养殖技术,在细心培育杨梅树苗的同时,通过散养土鸡、中华黑猪创收养家。
然而,让兄弟俩始料不及的是,2004年夏末生猪市场价格大跌,辛苦饲养的一批黑猪亏本销售,损失数万元;接踵而至的是附近一家砖厂排放的烟尘,对杨梅树生长、挂果影响较大,成了他们寝食难安的心病。幸亏当地党委政府及村“两委”经过多年努力,终于完全消除了砖厂环境污染问题。
经历多次生猪市场波动与砖厂废气污染等风雨洗礼之后,刘心国、刘心长决心以更坚韧的信念投入产业发展,并申请注册了益铭生态农业公司、益铭家庭农场,正式跻身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列。
2009年,农场所有杨梅树进入盛产期。一颗颗圆润可口的东魁大杨梅让“益铭果园”名声不胫而走,不到一周即被顾客入园采摘一空。接着,兄弟俩流转到周边其他村民的40余亩山坡,相继种上了东魁大杨梅、枇杷、油桃、鹰嘴桃、柑橘等果苗。2018年,他们又在山下种植结构调整区流转约40亩耕地,种植水果、湘莲、油菜和红薯等。至此,农场共有20多个优良水果品种,其中以杨梅、枇杷、桃树为主,种养产业规模基本定型。
坚守生态农业与适度规模
益铭家庭农场的每一寸土地,都浸透着生态农业的智慧。这里从来不用除草剂,取而代之的是人工除草与培育绿肥紫云英,以草控草、增肥减害;性诱剂黄板常挂枝头、自制混合液飘散着吸引害虫的香味,这些无声卫士为果树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防线。果蔬残次品、秸秆与禽畜粪污在益生菌作用下发酵成为优质有机肥,确保常年不使用化肥;红薯与油菜在田间轮番登场,有效增加耕地收益;蔬菜、红薯、玉米等成为畜禽美食,既节约饲料成本又提高肉类品质。如此种养结合、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链,让益铭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持续向好,2022年跻身市级示范家庭农场,实现了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。
昔日荒山野岭,在刘心国、刘心长20多年胼手胝足的耕耘中变成了“花果山”与“聚宝盆”。如今,益铭家庭农场水果产销及禽畜养殖业年产值达50万元以上,其中主要是水果产销收入。
这些年来,刘心国、刘心长在指方村既收获了爱情和家庭,又成功创办了家庭农场(公司),这里已是他们的第二故乡。兄弟俩表示,将坚守“生态农业”理念,不急功近利、不自欺欺人,继续在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手段上下功夫,确保各种农产品高质量、高品质。同时,不盲目跟风、不好高骛远,立足现有生产规模,进一步精耕细作,美化环境,提高服务质量,努力打造一座小而精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基地,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贡献一己之力。
责编:周冠成
来源:湘潭日报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法华山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山市晴岚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昭潭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蔡蔡和大乔:返乡青年 逐梦“绿心”沃野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朱大可:深耕岳塘 开拓创新 成就电气“小巨人”
岳塘区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”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暨“活力湘潭 快乐走娃”活动启动
文旅新区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见“世外桃源”
我爱湘潭我的家|岳塘区:欢天喜地闹元宵
下载APP
分享到